中新社70年丨周秉德:我很怀念在中新社的日子******
作为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也是陪伴周总理夫妇时间最久的周家晚辈。
她于1988年进入《华声报》工作,1994年调入中新社,担任副社长,1998年4月退休。
时间过得飞快,转瞬之间,我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已经24年了,回首往事,历历在目,恍如隔日。
骑单车,练就心宽体壮
我在《华声报》和中新社工作11个年头,上下班大都是骑自行车,风里来雨里去,其乐融融。
我觉得骑自行车上下班既锻炼身体,活动筋骨;又一路赏光看景,心旷神怡;用现在的话说,还低碳环保,有利环境。
在工作中,我对分管的行政、财务和技术部门的主任们常常强调:我们这些部门的职责,就是全力保障为新闻采访业务服务,我们就是配角,没有新闻采访业务,我们这些部门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各部门主任也认可,都拧成一股绳,全心全意为新闻业务服务。大家相处非常愉快,基本上称名道姓,有的司机都叫我“秉德”,我也喜欢这样称呼。
主任们有事推门就进我屋,有些事在楼道边走边谈就解决了。我很怀念那些日子。
电脑化,首创采编大平台
初到中新社,虽已年近花甲,仍非常想为中新社再干些事情。
在一次社委会上,大家谈到,互联网已在欧美率先使用,国内一些具有超前意识的公司机构已照猫画虎地学了起来。我们也应该尽快走这条路。
我想,我们新闻单位一定要跟上时代的脚步。
当时中国还没有进入网络时代,我首先要求技术部做好电脑系统的程序配备;并给记者编辑们办了几期电脑培训班,要大家学会用电脑打字、联网。
经报社委会决定,将四楼改造为现代化的大平台办公方式。
经过几个月的努力,1996年,中新社首个电脑大平台办公终于建成了。中新社一些编辑记者终于从纸笔中解放出来,向电脑化迈出了关键性的第一步。
现在,中新社从3楼到7楼,已都是电脑化、网络化大平台办公了,这变化太大了。回想当年,还能为中新社电脑现代化建设干出了这么一件打基础的事,心中尚感自慰。
进行近二百次讲座,接受逾百次采访
在周恩来诞辰110周年之际,我组织了亲属、身边工作人员、老一代革命家子女等百多人,到家乡江苏淮安参与了多项纪念活动。
2004年以来,在香港和澳门,我以“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身份,与中央文献研究室协同香港、澳门有关单位举办了6次有关周恩来的展览,受到港澳同胞、特别是青少年的热烈欢迎。
二十多年来,我应邀到北京和外地几十所大学,国家机关一些部委党校、企事业单位等进行近二百次《在身边感悟伯父周恩来的人格风范》《传承红色家风 弘扬革命精神》的讲座,宣传共产党领导人的严于律已、平等待人、艰苦朴素、顾全大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终生的高尚品格及光辉业绩。
清华大学举办的企业老总班,一位老总听了两次,又把我请到他们单位去讲座。
平时,特别是重大纪念日前,我要接受上百次电视台、报刊杂志的采访,介绍伯父的高风亮节及在各个重大历史时期的重要作用及我亲身感受的教育等。
2010年和2011年,日本NHK电视台根据我的《我的伯父周恩来》一书,先后6次来京,采访80多人,编辑出4集专题片《亲人及亲信口述周恩来》。该片于2011年8月1日至4日晚8时黄金时段播出,引起日本知识界强烈反响。
同年10月,日本法政大学华籍女教授王敏来京时,对我说:“这部电视片在日本反响热烈,好多人说,日本要有这样的领导人该多好!现在周恩来在日本是大家谈论最多的话题。”看来,这对促进中日友好的民间交流,也能起到一些作用了!
我参加的各项活动,都会表明自己是中新社的退休人员。我也以此为傲。
作者:周秉德
他是中国现代桥梁之父,造桥炸桥皆因爱国!****** 2023年1月9日 是我国著名桥梁专家、土木工程学家茅以升 127周年诞辰 他主持建造了第一座 由中国人自行设计的近代化公路两用桥 他是共和国的脊梁,最美奋斗者!
他,是学院的优等生
茅以升1896年出生于江苏镇江 小时候的他家境贫寒 总是被同辈讥讽 但他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 自立自强! 1912年初 茅以升进入唐山工业专门学校预科 成绩名列前茅 1916年,他远赴大洋彼岸求学 在美国康奈尔大学 用一年时间便取得了硕士学位 之后 他又赴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攻读博士 毕业时 他的博士论文《框架结构的次应力》 被认为达到了当时的世界领先水平 他的创见被称为“茅氏定律”
他,是战时的科学家
外国桥梁专家曾说 “中国人无法在钱塘江上建桥” 茅以升听到此话时,愤慨不已 发誓一定要打破这种谬论! 1934年至1937年 时任钱塘江大桥工程处处长的茅以升 在条件非常复杂的钱塘江上 主持设计并修建了全长1453米的 公路两用钱塘江大桥 钱塘江大桥于1937年9月26日通车 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和施工建造的 第一座现代钢铁大桥 是我国桥梁建筑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大桥宏伟,无奈战争无情 1937年11月 为不使大桥为敌所用 军事当局要求爆破大桥 12月23日傍晚,钱塘江大桥被迫炸毁! 茅以升含泪发誓 “抗战必胜,此桥必复!” 为阻止日军修复大桥以为之所用 茅以升亲自带走建桥的14箱资料 随后多年,他万里逃难 只为不让资料落入日军手中 终于1953年5月 钱塘江大桥铁路、公路重建并恢复通车 正是茅以升不懈的努力 捍卫了共和国的基业!
他,是最美的奋斗者
新中国成立后 1955年至1957年 茅以升受命主持修建了 我国第一座跨越长江的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桥” 茅以升一生学桥、造桥、写桥 在中外报刊发表文章200余篇 主持编写了《中国古桥技术史》等书 为我国桥梁工程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 晚年,茅以升说: “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 我已走过十之七八 回首前尘,历历在目 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 幸赖桥梁以渡 桥何名欤?曰奋斗!” 2019年9月25日 茅以升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一生奉献,不负其名! 整理:焦子原 综合:人民日报、九三学社微信公众号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 [责编:天天中] 阅读剩余全文() ![]() 盈彩网投资平台地图 |